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昨天中午,我去看了在中国大陆上映不久的新海诚新作《铃芽之旅》。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铃芽之旅》

  在出发之前,我看到这部作品已经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铃芽之旅》远不如《你的名字》,在剧情上暴露出种种问题,新海诚已经江郎才尽;另一些人则开心地发着自己的影票(通常还配有一些饮料和食物),对观影体验赞不绝口。

  为了探寻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我只身一人走进了放映厅。工作日的电影院很空,除了我之外只有三对男女——当然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可能是在《你的名字》爆火之后,“去电影院看新海诚”成为了一项标准的年轻情侣户外活动。一方面,鉴于其一向来在作画和音乐上较为稳定的出品,观看新海诚电影至少不会是一个错误选项;另一方面,由于他在过往作品中对恋爱感情着墨颇多,利用电影带来的感动增进感情自然也在大伙的算盘之中。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你的名字》

  从表面上看,《铃芽之旅》也并未超出人们对于新海诚的固有印象。

  一个活泼可爱的JK女主,一座慢节奏的海港小镇,一次巧合引发的偶然相遇,一场关乎人类的庞大危机,可谓是似曾相识,要素齐全。

  作为所谓“天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新海诚这一次用到的灾难是“地震”。在《铃芽之旅》的世界观中,日本的地震是由一种存在于“常世”(与现世对应,即“死后的世界”)的、名为“蚓厄”的神话存在引发的。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盘旋在东京上空的蚓厄

  为了防止地震,一种代代相传的、名为“闭门师”的职业在保护东西两颗镇压蚓厄的“要石”的同时,需要前往各地废墟中被打开的、联通两个世界的门,并通过手中的钥匙,在对土地神的祈祷中将其关上。

  故事开始于女主玲芽在偶遇闭门师草太后,不慎打开了后山废墟中的“门”并碰巧拔出了位于此地的要石,引发了一场地震危机;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要石

  而从封印中解放、变成猫猫的要石因为玲芽的一句“来我家吧”决定放弃自己的职责,不仅诅咒草太、将他封印在玲芽家中的儿童椅(甚至缺了一条腿)中,还把成为要石镇压蚓厄的责任转嫁到草太身上,故事从此开始。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变成儿童椅的草太

  电影的前半段是节奏很快的公路片。为了找到逃跑的猫猫,一位少女带着一把椅子离家出走,从九州一路追到了东京,遇到了几位性格各异的朋友,一路上解决了数次地震危机、关上了好几扇“门”。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最终为了防止数百万人丧生,草太成为了要石,驱散了盘踞在东京上空即将落下的蚓厄。

  而后半部分则是玲芽在直面儿时记忆、克服心理创伤的同时试图拯救草太的过程。最终猫猫变回了要石回到自己的职责中,事件解决感情圆满进入了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光看剧情梗概,你可能会感觉:“这什么玩意儿?把事情搞成这样看起来好像就是因为女主莫名其妙的好奇心和猫猫的任性,所有人好像都在用命陪她们玩?”

  这也正是很多人对《铃芽之旅》颇有微词的原因。如果切除掉填充的剧情和情感表达,故事的“主线剧情”看上去像是作为神明出现的要石(猫猫)的一场游戏,让人看下来感觉有些不知所谓。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要石化作的猫猫“大臣”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共3页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0

  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故事的节奏很快、发生的冲突很多,《铃芽之旅》在新海诚过去较为擅长的感情描写领域着墨较少,难免给人一种“转变太快”的感受——在几个论坛,我看到不少批评玲芽“恋爱脑”的评论:“才认识几天就哭着大喊‘没有他的世界我不想要’,妹妹你没事吧。”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这种批评的产生与中国观众对于新海诚的刻板印象有不小的关系。大伙希望看到的充满恋爱要素、逻辑严密的片子,但《玲芽之旅》的重心其实在“以玲芽从创伤中走出来的经历纪念311大地震,以及在灾后11年对生命的思考”这一主题上。比起讲故事,新海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营造氛围和心境上。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311大地震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电影中对当时场景的复现

  他在电影中设计了玲芽旅途的路线(途经的城市都曾经在巨大地震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中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呼应的台词(姨妈对玲芽、以及玲芽对猫猫说的“来我家住吧”),频繁采用神道教的各种隐喻(比如玲芽姓“岩户”,她从创伤中走出来的故事正如天照出岩户一般)——这些充满地域性和本土文化性的设计在大多数既没有经历过重大天灾也无从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中国观众来说是难以察觉的。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天照出岩户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用要石镇压地震鲇的传说可能是故事设定的灵感来源之一

  当然,据说电影在日本上映时曾经引发亲历者的PTSD遭遇批评,那又是另一个极端的故事了。

  在《铃芽之旅》中,新海诚希望用玲芽的经历、用这种“不讲道理”的天灾造成的离别与仍然处于创伤中的人们对话,试图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劝说在世者面对而不是逃避那段苦痛的记忆——整部电影的高光不在于玲芽与草太“久别重逢”的拥抱,而在于她对幼年时期哭泣的自己说的那句“我就是你的明天”。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让停滞的时间流动起来,让徘徊在灾难中的灵魂看到“明天”,才是《铃芽之旅》最重要的表达。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尽管客观来讲这场恋爱确实没怎么谈明白,但他在着笔更多的地方确实做到了几乎面面俱到。从场景的选择到台词的设计,你能感受到新海诚是在小心翼翼地揭开了那块沉重的伤疤。这种沉重的感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和土地之间;如果缺少了对其中一部分的感受,《铃芽之旅》的体验就是不完整的。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除了较为成功的、与311地震有关的宏观主轴与因为种种原因看起来不太成功的恋爱故事之外,《玲芽之旅》还包含了不少新海诚对当下社会和家庭的思考。

  互联网上很多人对发生在停车场的那一次争吵颇有微词,认为玲芽对姨妈的态度过于糟糕,一些日本评论者更是抛出了“不利于少年教育”的帽子;而在我看来,这是动画中少有的对于当代单亲家庭相处精神状态的严肃剖析,我甚至对可以将纯粹的感情表达归咎于神明的方便设定感到羡慕。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他并没有用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只是将生活艺术化,然后简单地码放在你的面前。审视玲芽,审视环姨妈,包括审视芹泽,事实上就是以一种超脱的视角看陷于现世的自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3页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0

  当然,文艺作品确实很难要求所有观众去了解背后的故事。电影本身就该是完整的,依赖小说或是设定册子去补充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在这样的前提下,《铃芽之旅》本身就是一扇半开的门,荧幕前的每一个人,窥见的都是自己的“常世”。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如果你把它当做恋爱片,那么它本身对感情描写的缺失可能就和很多网友说的那样“只能骗骗初中生”,很难满足年龄稍大的观众对感情线的需求;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如果你把它当做人文片,结构和设定上就合理得多,但是天灾带来的种种情感和日本传统文化符号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又是不小的门槛。

  不过我还是建议大伙在看完之后最好稍微看一下互联网上对《铃芽之旅》的考据,至少会为你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产生一种“不止于此”的感觉。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在我看来,引进这部本土意味很浓的作品本身就会有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某些平台对于新海诚的过度消费又导致讨论偏向了无法控制的方向,这一点是令人遗憾的。

  且不谈某红书上流行拍摄电影屏幕来分享自己观影体验的风气(事实上,和我同场的一位女士就多次公然拿出手机录屏),国内外女权警察对于开头幼年女主喘息声和玲芽踩在草太变成的椅子上的“性暗示”的出警更是看得我连连摇头,无怪新海诚在访谈时直言“艺术创作受到了Metoo运动的极大掣肘”;更有魔怔键政哥将《玲芽之旅》称为“二次元法西斯主义作品”,煞有介事地分析其中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令人目瞪口呆。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性暗示”场景#1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性暗示”场景#2

  在成为“网红”之后,在流量的聚光灯下,新海诚承受了太多。他的名字是AI绘图定义一种绘画风格的好用关键词,他的每一部新作品都处于二次元讨论的中心。

  事实是,当你在不同的年纪、处于不同的心境中时,从新海诚的作品中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其中不仅有他在漫长的电影生涯中在表达内容和重心上有所转移的因素,也受到观众自己的阅历和生活对二次元一次又一次袪魅的影响。

  看《秒速五厘米》的时候,我还在为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自我感动,向着虚空写着情书;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看《言叶之庭》的时候,我在高中熄了灯的宿舍里,和下铺的兄弟一起调笑着他对脚部的描写;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看《你的名字》的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次命运的擦肩而过,于是对他描绘的红线嗤之以鼻;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等到《铃芽之旅》的时候,我所关注的已经不在于恋爱、甚至不在于剧情本身,而是本土文化与本土表达所呈现出的氛围——我想这也是我对它的评价高于平均的原因。

  也许人们会怀念他早期作品中渲染的擦肩而过和刻骨铭心,怀念《你的名字》专注于人物描写所营造的美好爱情。一个事实是,青春伤痛文学离开青春就失去了意义,但尽管青春早已离我远去,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说句题外话,第一次看《秒速五厘米》的时候,大伙还不知道微信为何物;希望下一次他的作品引进到国内的时候,我已经看不到某红书了。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当然,更应该先似的显然是某“动画区UP主”

  《铃芽之旅》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我觉得很难说。但是至少,在那绚丽的用色、精致的作画和恰到好处的音乐之外,这两个小时会为你带来一些除了单纯的情绪消遣之外的东西——这一点对于一部被定位为“商业电影”的作品来说,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从16岁到30岁,我仍然在看新海诚

你又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共3页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0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