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就业的鄙视链是,坐办公室的比混车间的强,有编制的比合同工优越,考不上大学的才去上技校。结果这两年,年轻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送自己去上在职技校。
而对于早早站在35岁门槛张望出路的人,学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也成了打工人的职场刚需。“学技术会少很多年龄焦虑,是用资历拼一个未来,姜是越老越辣。”
图源:@不热心市民
当打工人们厌倦了每天在office三件套里耕耘,学门技术反倒可以消解那种与日俱增的虚无感,“工作成果就和网游里爆出的装备一样,换来的钱也只够眼下续点血条。”在多重危机下,大家幡然醒悟,掌握一门技术,才是旱涝保收的关键。
有人是在看过电影《年会不能停》后,对上技校产生了兴趣。“以前觉得职场顶配人设,是杰克马那样的集团大老板。现在最想成为的却是电影中的胡建林,身上有技术,兜里有扳手,上得了大厂,下得了工厂,这样的人才能走哪都不怕。”
图源:@想做电工的女子
抱着未雨绸缪的想法,打工人把学技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离职,就把电工木工当pro版的乐高玩,锻炼一下动手能力和头脑。当你需要拓宽职业赛道时,也能把你学到的技术写进简历里了。”
有人在周末技校里学电工、汽修时,找到久违的脚踏实地感,“以前是公司的螺丝钉,现在开始拧螺丝后,终于感觉在靠双手的本事吃饭了。”
图源:@一起来收租
在一些打工人看来,学门技术未必能就业,但能避免你成为冤种。“如果你懂管道维修,马桶堵了可以自己通,而不是请人往里倒几百一瓶的药水。”
“懂木工了还能当李子柒,宜家的简单款式也能自己上手琢磨了。哪怕是你财富自由,不计较这些小钱了,懂点水电,装修时也能省笔巨款。”
外人觉得没事去学技术很苦,上技校的年轻人都在偷着笑。周末不是出门玩乐花不起,而是去读个在职技校更有成就感。
什么样的年轻人,会去上技校
北漂五年的fufu开始想学电工,是因为租住的老房子总是跳闸,找了师傅上门,结果修了几次之后还没好。出于安全考虑,坐等不如自学,在网上搜索同城技校后,她锁定了海淀某职业学校。
文科出身的fufu,原以为电工是门复杂学科,结果去了技校后,才发现“90%的学生都能考过电工证,技校老师会想方设法让你顺利毕业。看起来晦涩的理论知识,跟着老师实践几次,就全解锁了。”
学技术不要求学历,能识字有一定理解力就行,“和我同期的学生里,有四五十岁的前保安大哥,也有本科毕业的大学生。”
沪漂三年的晚晚,把去技校学习,当成了一种性价比最高的自我投资,“学校的课程,一门差不多要千把块,但在上海,这些钱也就够你在外吃三顿……”
“如果拿这些钱来学习技术,你花的每分钱,都会拐着弯地回报你。比如学了木工,每次搬家至少能省下大几百置办和组装家具的费用,约等于是赚了。”
过去年轻人对轻体力活也有一个刻板印象误区,即体力活不用动脑子,收入也不会随着技能的娴熟度增加,而是按件计费。在北京生活的菁菁了解到家具美容师这个职业,才发现“技术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么简单”。
找家具美容上门,是因为菁菁上次退租时地板有些剐蹭,房东要求全换,否则就不退押金。同事告诉她可以试试找家具美容师,菁菁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叫了上门。
当天来的是一个女师傅,带了年轻的女学徒,拎着一个大箱子,里面全是各种颜料和画笔,俩人大概调试了下颜色,三十分钟就修复完毕了,根本看不出有过损伤。后来菁菁了解到,像他们这种修复师,属于资历越深越吃香的职业,老师傅每天档期繁忙,月入十万大有人在。
图源:@李小祺!
那次之后,菁菁动了想学家具美容的心思。“我本就是美术生,有一定基础,这次之后就想着不如拾起画笔,也算是给自己找个副业的出路。”
会点技术活,已成一线城市生存刚需
AI时代,敲电脑的白领成为最先慌乱的一群人,不少在品牌和广告公司的打工人,时刻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以前做设计或文案,一周出的活,老板如今要求你用AI三天搞定,甚至会使用AIGc模型,已经成了求职时的硬性标准。”
相较之下,反而是一线城市的蓝领工人,不仅职业风险小,薪资还水涨船高。“上海好的瓦工日薪资已经上千了,档期也很难约。怕师傅干活应付,还得给递上烟。”晚晚告诉我,水泥匠、电工、刮大白这些行当,似乎经常被遗忘,但却从没有被动摇。“现在金锄头银锄头,不如一双会锄地的手,一个瓦工顶三个白领。”
在电脑面前卷生卷死的打工人们已经觉悟,过去的蓝领职业,如今已经成了香饽饽。
北漂KK有次找师傅上门修马桶,结果报价匪夷所思,“平台给出报价,一斤药水380元,最终消耗保证不了,我预期不会太复杂,结果一结算,竟然要我900元。”
图源:@a~琦三岁啥时候退休
不光是国内技术工人贵,国外更是贵得离谱。美国留学生小林告诉我,国外的技术工人报价是国内三倍不止。
有一次,小林家的冰箱坏了,他通过平台找家电维修师傅,上门费、工时费、配件费加起来比半个冰箱还要贵。为了省钱,他只能自己买配件,在视频网站搜索维修方法,看说明书和电路图,最终花几十美元买了电动机配件解决了问题。
生活在湾区的小林发现,当地的技工时薪通常是一百刀起步,比一般的上班族工资要高得多。如今回国发展的他,也开始开辟新的思路,准备考个电工证。“租房时遇到电器出问题,自己就能修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成为业余蓝领,告别精神内耗
曾经的考证潮,如今在打工人眼里也开始变成了理性需求。
“原本门槛低的热门方向心理咨询师证,如今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才能考;好考的演出经纪人资格证,放在简历里含金量太低;而cPa注会和法考,都是专业人做专业事;至于营养学这种,普通人考了能用上的几率也不大。”
相比之下,技校在职学习的各项技术证明,几个周就能考到手,反倒给大家提供了一种速通关卡的爽感。
不光好考,而且应用性强,学会一门技术,日常生活也都能用上。平时骑电动车通勤的树树,在经历了各种路上事故后,决定到修车铺当学徒,“那些故障仿佛在提醒我,虽然我在专业领域口若悬河雷厉风行,实质上不过是个依赖现代社会的都市可怜虫。”
如今,她可以独立维修整个刹车系统,换胎这些小问题更是不在话下,“学习修车真的对我的心里健康很有帮助。”技术带来的快乐,是不需要延迟满足了,当下解决问题,你就能立马获得成就感。
不少学了蓝领技能的年轻人意识到,蓝领工作不仅会带来一门实际的硬技能,还会有一层扎实的自我价值反馈。
失业时长三个月的小杨,在写字楼上班五年后,实在不想再做靠PPT堆砌进度的工作了。在社区街道办事处申领失业金的时候,发现有人社局免费的培训,不花钱还能领补贴。“西点师、按摩师、电工、焊工、叉车司机这类都有。”
小杨上了半个月的烘焙课,“感觉除了要早起之外都挺不错的,但之前昼夜颠倒的生物钟也因为上课调好了。交的学费相当于押金,只有按要求参加过考试、拿到证就能退费,所以每天都会认真听。”
不管能不能靠这个转行再就业,小杨都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点生活的实在感。“我现在对满足他人狭隘的期望感到厌倦了,眼下每天就是做好小面包。哪怕别人觉得不如坐办公室轻松,我也不想再从事让自己无法真正成长的工作了。”
甚至还有北漂十年的人辞掉工作,特意去东北学木工。“这个过程需要一直动手,画线、锯榫头、凿榫眼……几乎全程是断网状态,意外地达成了远离手机的片刻修行。”
更多情况下,只是在职业学校或者跟着师傅浅学几天技术,还完全达不到可以靠此维生的程度。对此,想要学技术的白领也心知肚明,即使去正经学技术仍不足以应付复杂的实际检修,因为大部分技能需要的是经年累月的实操经验。
“但是,对我来说,能解决日常小问题的技术,也是刚需。”菁菁告诉我。如今学成归来的fufu,也可以处理一些具体的小活了,“家里配断路器,选多大电流多粗的铜线,哪些回路要上漏电保护都懂了,就挺有成就感的。”
KK在考下证之后,还专门买了个双面卡套,把自己的技工证和上班的电梯卡放在一起。“带两个证同时上班,会格外有底气,觉得自己就算不干这份工作了,也可以跨行转业,可以一直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