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10月19日,为期四天的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3)在北京落幕。
据主办方统计,cWP2023展览面积达到并超过8万平米,风电全产业链千余家企业参展,展期共接待专业观众104475余人次,各维度统计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陆上与海上风电先后于2021年和2022年进入无补贴的平价时代,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价格战仍在持续。此外,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对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风机越做越大,海上新品很热闹
在本届风能展上,十多家风电整机商发布了新品。它们仍热衷于把风机做大,头部企业的海陆新品均冠以“全球最大”的头衔。
其中,三一重能(688349)发布了全球陆上最大的15 MW风电机组;明阳智能(601615.SH)发布了全球最大的海上机型MySE22 MW海上机组,这较该公司今年初发布的18 MW机组MySE18.X-28X,单机容量直接提升了4 MW。
据明阳智能介绍,MySE22 MW海上机组可以适用于平均风速8.5-10m/s的环境,同样适应极限风速79.8m/s等海上超I类风速区域。该机型叶片长度超过150米,计划2024年-2025年完成开发。
除明阳智能外,今年有更多的整机厂商聚焦海上大风机的推陈出新。
当下,陆上风电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且增长稳定。虽然头部企业仍旧在持续推出陆上风机新品,但也明显看出疲态。
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备资源丰富、发电量高、单机容量大等优势。中信证券预测,随着项目审批进程的加快,2023-2025年国内海风装机有望维持约40%以上的年均增长。
海上风电是未来国内风电新增装机的新增长点。因此在此次展会上,风电龙头企业纷纷推出海上风机新品。
风电老大金风科技(002202.SZ)在本次风能展,面向不同风速特点海域开发设计,推出海上机组新品,功率涵盖12.X-16.X,单机发电量可提升3%-5%,风电场收益最高可提升5%-10%。
东方电气(600875.SH)正式发布了18 MW直驱及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三一重能推出13/16MW海上风电机组。
远景能源公布了Model Z海上平台面向深远海市场首发的En-270/14MW海上智能风机,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深远海中低风速平价的机组,可以应对多种工况海域场景。
对于风机大型化问题,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明年一季度,陆上高风速区域会陆续出现10 MW风机的投标,下半年开始小批量交付。2025年,10 MW风机可以做到大批量交付。
“今年陆上风机投标的多在6–7 MW间,但实际交付还没有那么大,这一批规模性交付可能要到明年。”田庆军称。
田庆军认为,目前不少企业都是海陆拉通,即“海上先行,陆上跟上。”这主要是指,在进行技术开发时,先考虑海上工况,例如海上风机叶片等零部件更重,挑战也更大,在完成海上风机的基础上,2-3年后再做减法应用于陆上,风机载荷降低,成本也将下降。
“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是陆上未来的风向标。”田庆军称。不过他也表示,这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为和中国本身的风资源也有关。
虽然风机技术迭代一直在进行,近两年风电行业却不如同为新能源的光伏“打得火热”。
受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国内风电市场在经历了此前的高增长态势后,在去年迎来低谷,整体发展不及预期,整机商价格战激烈,企业业绩承压明显。
田庆军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风机价格战已经持续两年多,陆上风机单位价格从近4000元/千瓦到1500元/千瓦左右,海上风机单位价格已从7000元/千瓦左右降至3500元/千瓦左右,虽然几十年来风电成本不断下行,但近年价格的下降速度之快却是空前的。
“当前整个风电行业确实比较卷。”在企业家论坛中,上海电气风电集团首席技术官兼工程预技术研究院院长蒋勇表示,业内更多关注初识售价,而忽视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关注。
田庆军认为,在“3060”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提出后,市场空间快速释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都想把规模做大,快速上量成为头部企业,价格竞争在所难免。
但如果行业过于追求价格,容易让部分企业牺牲一部分产品质量,这导致近两年业内事故问题有所增加。“国内风电行业正在面临这样的周期。”田庆军称。
据《全球风电产业安全事故报告》统计,2023年中国已发生13起风电安全事故,全球风电安全事故超34起,包括但不限于风电机组倒塔、起火、 叶片掉落、设备生产制造、运维、运输、 吊装等事故。
不过,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事故率并没有大规模爆发。据田庆军介绍,当前业内已开始越来越重视对整机、关键零部件的测试。
在他看来,只有当价格下行到一定幅度、相对稳定后,才会保持质量稳定,类似国产化的电脑、空调等家电及通讯设备行业。去年,业内普遍对价格战反应很大,如今已平静了很多。
“今年价格已经相对稳定。未来整机商的利润将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田庆军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田庆军认为,未来企业应该稳定产品质量,节约运维成本,这也将直接带动利润的提升。
“除了大兆瓦趋势外,风电行业短期之内很难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而更多是在认知边界上优化,即如何把风机轻量化。”田庆军称,在这期间,更需要注意自研的重要性。核心部件自研可以突破行业固有限制,实现新产品的快速推陈出新。
其次,企业降本不能依靠技术层面的迭代进步,还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与生态伙伴、供应商之间的协同。
除了推出更大的风机新品外,据界面新闻记者观察,本届风能展上的企业也在强调解决方案和智能化运维,频繁提及数字化等词汇。
为了应对行业价格厮杀严重、利润率下滑的现状,企业需要新的盈利点。上下游风电储氢相结合,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例如,中国中车在风能展上带来了“灵动智效”35kV高压直挂液冷储能系统、大功率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平台、160V15F超级电容模组等新产品。
远景能源在风能展上展出了储能业务涉及电芯、PcS制造及储能系统集成;运达股份(300772.SZ)发布了智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新一代5 MWh液冷储能系统等。
此外,相较于往年,各风电企业更重视产品与电网的关系,以及产品碳足迹等方面,考虑角度更为全面,紧贴市场趋势。
例如,金风科技在风能展上发布了构网型机组2.0产品。该产品的推出,是为了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电力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金风科技表示,该机组可以增强电网强度和调频调压能力,减少主力电源投资与控制设备种类,为电网与发电企业从“源”端解决问题。
此外,金风科技还联合鉴衡认证共同发布了《风力发电碳足迹研究报告》。
除了聚焦风机产品本身外,本届风能展提及最多的是产业链安全问题和“风电出海”问题。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全球风电研究主管奥利弗·梅特卡夫在风能展同期论坛上表示,中国风电产能在过去五年内翻倍增长,全球80%的增长风电产能都来自于中国。未来几年,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的产能将低于需求,这对于在国内面临着很大价格压力的中国整机商来说,是填补空白的机会。
“如今我们开始谈论全球风电产业链,意味着在全球风电舞台上,中国风电产业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企业也愈加重视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田庆军称。
但目前中国风机出口量仍比不上光伏、锂电等其他新能源产品,占比仍较小,国内厂商仍旧把业务重心放在国内。
此外,风电行业出海也可能面临反补贴调查等贸易壁垒,这对行业形成挑战。
田庆军建议,风电企业走出去,首先需要就近建设供应链,其次需要和当地的企业进行共享利益,和本地的产业链上的企业等建立密切的沟通,利用它们的影响力淡化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弱势。
“未来,中国风电要继续坚持创新精神,坚持自主研发、国际化,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度电成本,解决绿电下游应用难题。”田庆军表示。
阳光电源(300274.SZ)副总裁兼阳光氢能公司董事长彭超才也提出,企业走出去,首先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其次可以通过业务模式多元化、合作模式变通,以应对本地化压力。
在本次风能展开幕式上,100多家中外风电企业作为代表与多个行业组织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致力于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