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图 3图-【我爱玉山】清三阳开泰釉长颈瓶|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

清三阳开泰釉长颈瓶

清三阳开泰釉长颈瓶,口径4厘米,底径6.2厘米,高16.3厘米。直口,长颈,圈足较高,足端无釉。口沿一圈露白,瓶身有细小开片,釉色主要由红黑两种色釉组成,颈部以红色为主,红色较浅,腹部以黑色为主,红色与黑色之间以淡淡的青绿色过渡。

图片[1]-3图 3图-【我爱玉山】清三阳开泰釉长颈瓶|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OK资源网

三阳开泰釉属窑变釉品种。何为“三阳开泰”?即在乌黑发亮的釉面上,呈现三处扁圆的红釉,形同初升的太阳。红釉四周,喷射出黄、青、绿各色丝,好似太阳的光芒,故称“三阳开泰”。《易经》上有“正月为泰封,三阳生于下”之说,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古人把此釉称为“三阳开泰”,明显有吉祥之意。

图片[2]-3图 3图-【我爱玉山】清三阳开泰釉长颈瓶|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OK资源网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地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窑变釉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

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

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口径12厘米,底径12厘米,高28.3厘米。直筒深腹,玉壁底,器型规整,底部中心施釉,外圈无釉。白釉地,口沿一周描金,主题纹饰为粉彩鱼藻纹,画工流畅,设色雅丽,画面上方题款“月白精神,江西景盛陶业于珠山出品”,器底有红彩款“景盛陶业公司”。

图片[3]-3图 3图-【我爱玉山】清三阳开泰釉长颈瓶|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OK资源网

“帽筒”又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不能叠压,最好悬垂,以保持帽子的形状。官帽平时置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官帽多用球形帽架承托。筒状帽筒大约出现在嘉庆时期。帽筒初期多为圆柱中空形状,壁形底、平底或圈足。随着工艺的发展,形制逐渐增加,出现了四方、六方柱等形状,装饰工艺除釉彩外还有镂孔、堆塑等手法。镂孔多为海棠式,如此设计,除了装饰之外,是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帽筒里面也可以放置香料。帽筒因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被广泛接受,在同治、光绪年间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用途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有的成为搁置鸡毛掸、小画轴的器具,也有用作家庭中的陈设用器。此时帽筒不再开口,浑圆一体,讲究的人家,在左瓶右镜之外,还会摆放自鸣钟,取钟(终)声(生)瓶(平)镜(静)之意。此外,帽筒又成为婚嫁中新娘必备的陪嫁,所谓“帽筒一对”,不仅是希望夫妇二人出双入对,感情和睦,更是祈盼开枝散叶之后,儿孙后辈也能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