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仪式感1到10-【锐评】教育需要仪式感:从红包文化谈起

图片[1]-红包仪式感1到10-【锐评】教育需要仪式感:从红包文化谈起-OK资源网

在《南方人物周刊》看到李松蔚写的一篇关于红包文化文章——

朋友圈前几天有篇文章,一个男生女朋友生气了,他在微信上跟女朋友“讲道理”,把“道理”写在红包上,密密麻麻一连发了几十个红包,女朋友转嗔为喜……有意思的是,在那篇转发下面,有个留学生表达了不理解

他说:“没看懂,他女朋友为什么不生气了?”转发的解释:“红包啊,里面是钱。”

学生说:“为什么女孩会因为生气而获得报酬?”转发的答:“不是报酬。红包里的钱不会很多,都是小钱。”

他说:“是在嘲笑女孩贪婪吗?”转发的:“没有嘲笑的意思吧。”

学生说:“女孩本来很生气,男孩给了她一些小钱,她就高兴了。”转发的被绕进去了:“这么一说,好像是不太对。”另一个插话:“不是给钱,是给她发红包,红包和钱不一样。”

学生问:“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就没理他了……我猜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想了想,觉得这件事还挺有意思的。每个模模糊糊都懂是怎么回事,但要说清楚还不太容易。红包有奇妙的功能,它就是钱,但又不等于钱。如果两个在现实中吵架,一方想求饶了,掏出两百块钱,说“好了好了别生气了,这些钱你拿去买点东西”,估计另一方气得更厉害:“你把我当成什么?”但如果是在网上,把这两百块钱分成50个红包发过去,也许真的就有雨过天晴的效果——妙就妙在,它把“钱”变得不是钱了。

红包把“钱”变得不是钱了,那它变成了什么?文章继续写道:它变成了礼物、心意……成了现代沟通情感的仪式。仪式的本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互动。通过这些互动,构成了字面意义之外的契约和承诺。两个见面相互作揖,是一种仪式,表达的是“我愿意表达对你的尊重”。一个做错事向另一个道歉,是一种仪式,表达的是“我愿意为你受到的伤害负责”。举办婚礼是一种仪式,表达的是“我愿意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相爱并决定在一起”。

如果我们把红包的收发双方从亲之间、朋友之间转到师生之间,教育是否就会变得庸俗?学生是否就会变得见钱眼开?师生之间是否就会变成金钱关系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学生没一个逃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然而,媒体报道后,却引发了争议,有家长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其实,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在形式上,发微信红包的新意让学生感到此事很有意思。当然,如果这样的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还能紧密相连,那也能一举两得。某大学有一位老师上用“发红包”点名,他每节发66元支付宝口令红包,口令在“当时在场数”最少的时候告诉,领取红包的同学,输入姓名和学号,这样他就知道谁来上,谁缺了。对此,学生的感觉是“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奇,从没见过这样的点名方式”。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师是互联网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所教科目是《电商创业》,采用这种点名方式,也符合主题学生都觉得很前卫,很喜欢。

另外,作为师生双方能够息息相通乃至心心相印的信息情感的沟通形式,它更是一种仪式,其所包含的教师心意让学生感到此事很有意义。仪式的本质,就是象征多于实质,也就是说,学生关注的不是红包中的“实质”——里面包含了多少钱,而更多地关注其中包含了老师多少心意。正如现实中,别给你一个两百块的红包,你会嫌薄;微信上你抢到二十块,就会赞叹“好大!”还要回一个感谢的表情。至于那些几块几毛的,纯从经济角度来说,有多大价值?钱不多,之所以能代表心意,在于双方的配合,制造出象征性的真实。收红包的兴奋是这个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给小钱赋予了超越现实的意义,代表着“心意我领了”。

如此看来,微信红包与平时的奖状奖品并无太大差别,我们大可不必这般神经过敏,总是认为有了钱的成分教育就会变味,甚至认为有了钱的成分学生就会变坏。况且微信红包数额不大,实际上能让师生心意相通的微信红包数额也不需要太大。根据心理学的沟通理论,每一次沟通都在发起对关系的定义。微信红包一发一收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得以疏通、确认、亲近或强化。老师发红包给你,说明老师在意着你,你接收老师的红包,说明你也满意着老师。教育红包的神奇,是它把“钱”变成了一个仪式,而仪式背后,是双方的合作。此中,“向钱看”演化成了“向前看”。

上述故事中,焦老师发微信红包的目的只是想一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真正的学习兴趣会发生在学生开始认真学习、感受学科魅力之后,除此,微信红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位数学老师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后,一位学生在班微信群里与老师聊天——

生:老师,我从网上买到了一本《格点和面积》,看不懂。

师:看着像天是吗?因为很多知识我们还没学到,不过有这本在,我们就能确信长大后我们的确能证明。n年后谁先知道为什么“多边形的面积=内点数+边点数÷2-1”,我就奖他一个红包(时间十年有效)。

结果,“奖一个红包”的刺激,让许多学生等不及十年就开始努力奋斗,想方设法通过画图举例等途径尝试证明“多边形的面积=内点数+边点数÷2-1”,讨论延续了8个多小时,学生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最后教师兑现诺言,发了微信红包。学生欢欣鼓舞,他们不是高兴得到了红包中的钱,而是高兴得到了“红包”——老师的肯定。

不过,我们应该明白的是,红包只是一种手段,一旦学生有了长期的学习热情,就不再需要用红包来点燃了。也就是说,如果老师的钱包都变成了红包,也终将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红包,除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它还可以代表教师学生的一种美好祝愿。2016年高考前夕,某高三班主任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6元红包——“6元钱表示一切顺利,代表600分,相信学生都能考出600分以上的分数。”

当我们弄清楚了教育红包的本质,就会发现红包中包了多少钱甚至包的是不是钱已经不再重要。某小学在开学第一天,老师们一早守候在校门口为学生发红包。不过,和传统的红包不同,老师发给学生的红包内放的不是钱,而是老师欢迎学生返校上、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的新学期寄语。对学生而言,老师给自己发的红包,不管里面装的什么,都会勾起他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老师的寄语可能是最珍贵的“红包”。

正因为是“红包”,教师的寄语哪怕是那些老生常谈的上要求,学生也不会像平日那样抱怨啰嗦。某学校新学期第一,每位学生都收到了一个“大红包”。打开“红包”,同学们会看到新学期的新约定:不做“迟到君”、拒绝拖延症、不做手机控、告别低头族”,文明从堂开始。此时,是红包所包含的仪式感冲淡了原本的厌烦感。

是仪式感,让红包与钱区分开来,让红包具有非凡的意义。那么,仪式感是什么?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和他驯养的狐狸之间有一段对话——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由此可见,仪式感不仅可以使某一件事情与其他事情不同,比如,红包与钱包的不同,还可以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在生活中,晚餐天天有,但《最后的晚餐》就不同,因其“最后”而让晚餐不再普通;再如,在教育中,天天上,但《最后一》也因其“最后”而让这样的不再平凡。

教育,因有太多的普通与平凡而让学生日渐普通与平凡。要让教育充满激情,我们不妨让学生能够拥有教育的仪式感,来提醒他们不是一般的,比如,举行成礼仪式,可以提醒学生已经成年。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学生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学生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教育应该让学生拥有这样的仪式感,来提醒他们在做的不是一般的事,比如,读书的仪式,古读书要焚香沐浴、品茗闲吟;再如,随着电视节目《朗读者》而火爆的朗读亭,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于它为阅读增添了一种仪式感。

说,穿什么像什么。穿上警服,就得像警察,穿上白大褂,就得像医生。由此想到,学校中,校服是否只是为了着装的统一?我认为,校服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那就是学生(或教师)穿上校服之时,就在暗暗提醒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或教师),应该做好学生(或教师)该做的事。仪式感对于学生(或教师)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习(或工作)中那些看似无趣的事情。正如有音乐会要换上正式的礼服一样,穿破牛仔的态度能好好听一场音乐会吗?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音乐会中途,几个着装随意的孩子已经开始东倒西歪、窃窃私语甚至小打小闹了,而那些穿着礼服的孩子却正襟危坐,投入认真地欣赏,和身边同样盛装出席的父母一样神采奕奕。所以,仪式感能够决定一个的心态,而心态能够决定一个的行为。

说白了,仪式感就是额外加上一些耗时耗力甚至耗钱的非必要动作或行为来表达某种特殊性。我小时候比较调皮,经常捣蛋,尽管很聪明,学习成绩好,但始终无缘三好学生。小学考初中,我成绩得了全乡第一名,鉴此,初一时班主任让我当了个副班长,兴奋之余,我发现副班长是个虚职,无事可干,于是我又露出原形、混同一般。直至初三,一直看好我的英语老师建议我的班主任让我担任正班长。正班长与副班长的不同是,每一节,老师喊“上”后,我得接着喊“起立”。正是这一声“起立”,在时时提醒我的特殊——我的身份是“班长”。有一次,应《校长》杂志之邀给老师们讲,讲到了这个经历,晚饭时,一位听课老师问我那时候是什么力让我一下子变“好”的,我答道:喊“起立”给了我一种仪式感,它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是告诉大脑,我要开始进入另一个状态了。所以,仪式感的能是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接下来如王尔德所说的“爱自己是浪漫一生的开始”,一切都好办了。

江苏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载于《精品》2017年9月

点击下图,订购2017年《精品》杂志

图片[2]-红包仪式感1到10-【锐评】教育需要仪式感:从红包文化谈起-OK资源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共1条